分类:其他艺术欣赏   阅读:

龙,“取其能变化”(应变),象征帝王们善于审时度势。

龙,“取其能变化”(应变),象征帝王们善于审时度势。

  [黼]

黼,即斧头,取其“割断”(果断),象征帝王干练果敢。

黼,即斧头,取其“割断”(果断),象征帝王干练果敢。

  十二章纹,来源于天地自然,是自然物的美学提炼。将自然物的美好寓意赋予帝王,使帝王成为了天地间至善至美至大的化身。

  十二章纹的演变

  西周时产生十二种纹饰:

  十二章纹最早产生于西周时代,《尚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这段记载只说明了周代有这些服装纹饰流行,并没有指明十二章纹是周代天子的礼服纹饰。

  东汉时确立为帝王专属:

  从历史材料可见,章服制度真正确立是在东汉。十二章纹确立为重大的礼仪用纹饰,明确可查的是在东汉永平年间。

  永平二年(公元59年),孝明皇帝诏有司博采、《礼记》、《尚书》等史籍,制定了详细的祭祀服饰及朝服制度,确定了汉代的服饰礼仪制度。

  朝廷规定:“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以下)九章,九卿用华虫(以下)七章,皆备五采……”(《逗蠛菏·舆服下》)。即不同的身份地位,能用的章纹数量也不一样。

  自此以后,十二章纹被历代帝王相继仿用。

  隋代确立了每个章纹在龙袍上的固定位置:

  十二章纹作为帝王专属纹饰的完全确立,是在隋大业元年。

  隋炀帝诏定了章服之制,并规定了十二章纹在皇帝“衮冕”上的具体位置:“于左右髆上为日月各一,当后领下而为星辰,又山龙九物,各重行十二,……衣质以玄,如山、龙、华虫、火、宗彝等,并织成为五物:裳质以纁,加藻、粉米、黼、黻之四。衣裳通数,此为九章,兼上三辰(指日、月、星),而备十二也。”

  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至于皇太子、侯伯、子男、孤卿、诸侯,则分别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隋书·礼仪七》)。

  明代维持了十二章纹的规制:

  从明代弘治皇帝衮服上的十二章纹,就能看得出来。

▲明弘治皇帝像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弘治皇帝像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身部分的十二章纹

▲上身部分的十二章纹

▲前裳部分的十二章纹

▲前裳部分的十二章纹

  清代,十二章纹地位下降:

  到清代,十二章纹渐失其主要地位,演变为多种装饰图案中的一种,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其位置。

▲清乾隆皇帝像  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皇帝像  藏于故宫博物院

▲左腿位置的宗彝

▲左腿位置的宗彝

▲右腿位置的藻

▲右腿位置的藻

▲左腹位置的黼

▲左腹位置的黼

▲右腹位置的黻

▲右腹位置的黻

  十二章纹的落幕:

  十二章纹最后作为皇帝正统出现是什么时间呢?是洪宪元年。袁世凯老爷子穿着有十二章纹的袍子最后体验了一把帝制。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袁老爷子胸前的十二章纹。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清宫御苑中受到冷落的英石|英石|宁寿宫

下一篇:走进印度阿旃陀石窟|印度|石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