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文亮
原标题:精工富丽的扬州金银器饰
江苏扬州地区的金银器制作,是华夏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它起源于夏商周青铜文化,发展于汉唐宋元,鼎盛于明清民国。据扬州地方志记载,隋末农民起义、唐安史之乱,虽扬州城多次因战乱废立,城区百业萧条,但银楼一直在发展,金银器饰更是成为了扬州人民保值手段的象征。而现藏扬州博物馆的金银器饰,不仅凝结了古代工匠“赏用合一”的创作心理,而且每一件展品的精工富丽,亦令人叹为观止而流连忘返。
图1 唐代伎乐飞天金栉
其中扬博收藏的这件高12.5、宽14.5、厚0.04厘米的“唐代伎乐飞天金栉”(图1),是1983年扬州市区三元路工地出土的。该金栉为头饰,用薄金片镂空錾刻而成。马蹄形,下部呈梳齿状。栉面上部满饰花纹,中心主纹以卷云式蔓草作地,上饰两对称的奏乐飞天。飞天下方饰一朵如意云纹。周边饰多重纹带,分别为单相莲瓣纹带、双线夹莲珠纹带、镂空鱼鳞纹带、镂空缠枝梅花间蝴蝶纹带等。
图2 唐代嵌宝石金耳坠
而一对“唐代嵌宝石金耳坠”(图2),则是1983年扬州市三元路西首的建设银行工地出土的。它通高8.2、球径1.6厘米,重21.5克,不失为唐代金首饰中的珍品。耳坠由挂环、镂空金球和坠饰三部分组成。上部挂环断面呈圆形,环中横饰金丝簧,环下穿两颗珍珠对称而置;中部的镂空金球用花丝和单丝编成七瓣宝装莲瓣式花纹,上下半球花纹对置。球顶焊空心小圆柱和横环,上部挂环穿横环相连。金球腰部焊对称相间的嵌宝孔和小金圈各6个,部分嵌宝孔内还保留红宝石和琉璃珠等;下部有7根相同的坠饰,6根系在金球腰部的小金圈上。每根坠饰的上段均做成弹簧状,中段穿一花丝金圈、珍珠和琉璃珠,其下坠一红宝石。
图3 唐代鎏金银钗和水晶银钗鎏金银钗
反映唐诗中“妇人则簪步摇钗”的,则有如这组“唐代鎏金银钗和水晶银钗鎏金银钗”(图3)。其中残长36.3、宽6.3厘米的鎏金银钗,银钗为叶形、双股,上下皆扁平。钗头部由花穗、枝叶、飞凤等纹饰组成,制作精细,尤其是花纹一侧的双凤戏谑生动、传神。在发钗镂空处用铜丝装缀步摇,出土时摇上的花枝、水晶等饰物已散落。在出土的木匣内发钗基本为一式两件叠放,花纹相同,但图形相反,以便左右对称插戴。而长29、宽3厘米的水晶银钗,是1995年扬州市蓝天大厦二期工地唐井出土的。银钗为双股,上扁下圆。钗头部镶嵌“n”形水晶配饰,钗身为范铸的两根单股钗焊接而成。左右、正背面图案纹样相同,皆为半浮雕状摩羯鱼纹。摩羯形似鲤鱼,张口(衔水晶)、露牙、卷鼻、鼓目,周身遍布细密鳞片,活灵活现,形象逼真。这种纹饰是受古印度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唐朝和国外友好往来以及文化交流。同时出土的唐井木匣内存放的40多件簪、钗类饰物,对研究唐代舆服制度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例证。
图4 清代金冠、嵌珠宝金龙、凤金簪冠
最为耀眼的,应为馆藏的“清代金冠、嵌珠宝金龙、凤金簪冠”(图4)。其高6.8、径8.3厘米,重32.4克;龙簪长12.4厘米,重17.7克;凤簪长14.5厘米,重23.2克。此三件一套的金器,系采用錾刻、捶揲、镂丝、编制和镶嵌等多种工艺手法精制而成。它们均于1972年在扬州市所辖的邗江酒甸西来出土,为束发之用金器饰。其中冠用纯金制作,由冠围、冠梁及两侧冠耳组成,上錾刻凸起的连珠云纹,冠围四面均设有两两相对的小孔,系穿发簪之用。龙头金簪呈金龙回首张口状,于口、首、颈下分别嵌红宝和珍珠加以装饰。凤簪形象完整,凤呈展翅状,凤之身、翅均用金绞丝镂空编制成细羽毛纹,脊上镂空花叶纹,全身嵌饰红宝与珍珠数粒。
以上扬州博物馆藏的金银器饰,做工精良,装饰富丽,代表了扬州清代金器制作的工艺水平。
(图片来源于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