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雅昌艺术网 张天宇/编译
“博物馆”这个词我们都认识,但很少有人能说出来它的定义。
1979年6月,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是指导博物馆全面工作的法规性文件。
《条例》明确: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现在看来,40年前的这个定义已经无法满足21世纪人们的精神需求了。
[请用“博物馆是____”造句]
国际博物馆协会(简称ICOM)也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并在前几个月向协会的会员国及其他相关组织发布了一项征集——为“博物馆”(Museum)重新下定义。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官网公布的信息,从今年四月开始,截至目前,已经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269条提议。
这里我们先看中国和其中几个平时较为熟悉的国家是如何思考并重新定义“博物馆”的:
[中国]博物馆是通过物的搜集,研究,教学以理解人和世界发展的社会机构。
[西班牙]博物馆是保护、保存、文献、研究、展览、传播和保护对人类有重大意义的文化遗产的机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博物馆拥有一个致力于社区社会发展的透明组织。
[德国]博物馆是为公共福利服务的机构,是为了长久存在而建立的。为了未来,它保存了物证(关于自然,关于一种文化,关于文化),并创造了关于这些对象的内部和外部知识。
[意大利]博物馆是服务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永久的非营利机构,用来交换思想的向公众开放的地方,在这里可以获取、保存、研究、交流和展示有形和无形的人类遗产,同时还是起到教育、研究和娱乐目的的一种环境。
[美国]博物馆是文化的管理者。它不是定义文化,而是试图将文化描述为由选民社区制定的,并为多元文化的实践提供聚集场所和支持的平台。博物馆是由公众委托保管他们所保管的物品的,并有责任使这些物品向公众开放。
[英国]博物馆通过展览和展示来收集、保护和传播遗产。它们是公共机构,使文化遗产呈现在世人面前并为所有人所接受。博物馆是教育和娱乐的代理人,通过研究和展示,具有领导社会、文化和智力变化,造福人类发展的力量。
提议实在太多,这里我们就不一一列举。语言能力强大的网友,可以自行在ICOM官网看看这269个条目的原文。
[一个提议引发的争论]
图片来自ICOM官网
从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创立以来,博物馆定义一直都对博物馆和博物馆专业人员发挥了核心作用,并成为国际博物馆界的参考。
201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米兰大会之后,一个新的常务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Museum Definition, Prospects and Potentials,简称MDPP)被任命来研究博物馆定义。MDPP探讨了在多样化和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的共同条件、价值和实践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委员会将各成员之间的广泛对话与专门的专家论坛结合起来,处理社会中模棱两可和常常相互矛盾的趋势,以及随后博物馆的新条件、义务和可能性。
主导此次新定义项目的丹麦策展人耶特·桑达尔(Jette Sandahl)认为当前的定义忽视了“文化民主”的要求,“没有讲21世纪的语言”。所以她提出了一个新定义的拟议:
博物馆是针对过去和未来进行批判式对话的民主的、包容的、多重语境的空间。博物馆能够意识及应对当前的冲突和挑战,为社会保管文物和标本,为子孙后代维护多样化的记忆,确保所有人享有平等靠近遗产的权利和机会。
博物馆不是为了盈利。它们具有供人分享的性质和透明度,并与不同社区在收集、保护、研究、解释、展示和增进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方面进行协作,旨在为人类尊严和社会正义、全球平等和全球福祉作出贡献。
然而,这个拟议的博物馆新定义却并不是从269个新提议中挑选出来的,而是由桑达尔领衔的委员会在内部挑选出来的。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博物馆”的新定义,恐怕可不止一千个。国际间关于这个事情的讨论也越来越火花四射。
桑达尔拟议的博物馆新定义在刚刚提出时就很快遭到了反对。
图片来自ICOM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