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艺术观察与视点   阅读:

  1915年,刘质平因病休学。李叔同去信宽慰弟子,说:“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鼓励弟子要“镇定精神,勉于苦中寻乐”。在信末,李叔同劝弟子多读古人修养格言,因为“读之,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在老师的宽慰鼓励下,刘质平边养病边读书,学业大有长进,病愈后听从老师的建议赴日本留学。

  在李叔同眼中,刘质平“志气甚佳,将来必可为吾国人吐一口气”,故对这位弟子寄予厚望。尽管弟子不在身边,李叔同仍通过书信细心指点。在一封信中,他叮嘱弟子要特别注重以下六点:

  一、 注重卫生,保持健康,避免中途辍学。适度运动,早睡早起。

  二、 登台演奏要慎重,避免遭人嫉妒。尽量做到抱璞而藏。

  三、 慎重交游,避免是非。

  四、 要循序渐进,勿操之过急。

  五、 不浮躁不矜夸不悲观不急近不间断,日久自有适当之成绩。

  六、 要有信仰,以求心灵平静精神安乐。

  信中,李叔同还抄录数则格言供刘质平吟咏学习。

  因经济困顿,健康欠佳,刘质平留学期间,常感“愈学愈难”,甚至心灰意冷学不下去。这时候,李叔同的书信便如一缕春风吹散他心头悲观的雾霾。

  在一封信中,李叔同开导弟子说:“愈学愈难,是君之进步,何反以是为忧?”李叔同劝弟子切勿“忧虑过度,自寻烦恼”。李叔同指出,刘质平消沉灰心的根本原因是“志气太高,好名太甚”,所以他给弟子开出的药方是“务实循序”。

  在另一封信中,李叔同叮嘱弟子要“按部就班用功,不求近效”,因为“进太锐者恐难持久”;另外,他告诫弟子“不可心太高”,因为“心高是灰心之根源也”!

  家境愈来愈糟,刘质平终失去了家庭资助,眼看学业要中断。此时的李叔同尽管薪水不高、家累又重,仍慷慨解囊,决意资助弟子完成学业。在给弟子的信中,李叔同详细列出自己的收入支出:

  每月薪水105元;上海家用40元;天津家用25元;自己食物10元;自己零用5元;自己应酬费、添衣物费5元。如此,每月可余20元。

  他表示,这每月20元可供刘质平求学所需。

  他在信中叮嘱弟子记住几点: 一、这笔钱是馈赠不是借贷,不必偿还;二、不要对外人说起此事;三、安心读书。

  可见,李叔同资助弟子,完全出于爱才,出于内心的善良,绝非沽名钓誉。

  老师节衣缩食资助自己读书,刘质平虽万分感谢,却于心不忍,所以他请老师设法为自己争取官费。李叔同找到主管问询此事,遭对方婉言拒绝。于是李叔同写信劝弟子,不必费神谋求官费了,自己不会辞职,一定会如约资助他完成学业。由于在信中涉及对他人的评价,李叔同要求弟子“此信阅毕望焚去”,因为“言人是非,君子不为”。

  李叔同喜欢抄录格言供弟子学习,而刘质平则以大旱望云霓的心情渴盼老师寄来的这些精神食粮、文化补品。一次他写信请老师再寄来格言“佳肴”,李叔同便将“近日所最爱诵者数则”抄录给弟子,这数则格言有一个共同的涵义——躬自厚薄责于人:

  日夜痛自点检且不暇,岂有工夫点检他人。责人密,自治疏矣。

  不虚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进入不得。

  自己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

  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已养大。

  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语言动作皆是。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四者切己良箴。

  谦退第一保身法,安详第一处世法,涵容第一待人法,洒脱第一养生法。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世人喜言无好人,此孟浪语也。推原其病,皆从不忠不恕所致。自家便是个不好人,更何暇责备他人乎?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至刻骨。

  3

  李叔同因尝试“断食”而热心佛学,终决意断发出家。入山剃度前夕,李叔同什么都放下了,亲情、友情、爱情,都已放下;唯独放不下的是远在日本的弟子的学费。他写信告诉刘质平,自己出家之前会借一笔钱做他的学费:“余虽修道念切,然决不忍置君事于度外。此款倘可借到,余再入山。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至君毕业时止。君以后可以安心求学,勿再过虑,至要至要!”

  这番话,体现出他一诺千金的美德,更蕴含李叔同对弟子非同一般的深沉之爱。

  李叔同皈依佛门后,与弟子的交往并未中断,他对弟子的开导依旧像往日那样恳切而真挚。得知刘质平幼子夭折后,李叔同去信安慰: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从傅抱石人物画历史故实题材 看其创作灵感与创新

下一篇:于维范:让圣洁永驻心湖|画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