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其他艺术欣赏   阅读:

  我想唐晋在篆刻这些作品的时候,他应该是忘记存在的,他应该是能够进虚无之境的。因为只有虚无才得以生实境,才得以生出这些佛印。实境即瞬间,虚无则更接近于永恒。这也是我越来越不关心过程和结果,我更多的想接近或揣测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或艺术家他们的精神世界,我觉得这个比所有的实相更让我着迷。

  ▲唐晋佛像篆刻   王卯全 题跋

  石一龙

  学者

  其印如心

  唐晋兄治印颇具当代大家之风范,其成非一朝一夕之修为。篆刻治印,于常人言,乃艰涩枯燥之事,但其坚持每日治印数方,有时整日操刀不歇,渐得妙趣,故能以此为乐,神游艺海。我常欣赏其作,其印种类丰富,个性鲜明,又不失印种法度,精美绝妙。

  过去每观其印,知其用心一也;今日再看其佛印,察之圣心备焉。唐晋兄此展出之佛印,比我以往所见之印更为精彩。其体量之大,造诣之深,用心之良,非厚积不能薄发也。万佛之相,形神各异,线条力道,美为极致,粗细之差,小大之别,全在视感之中;印迹之厚,流线之畅,都是作者心相;一笔一划,一刀一心,皆为作者心路履历之印证。

  透过每印每笔,皆可视听唐晋之声,明察作者之性。其心存善,慈悲为怀,可见其惯以菩萨心肠,佛陀无量观照生命,若尔近之,三尺之外,便可察其正气,善与人谐。

  ……今日我们所见唐晋之印,以心为相,以佛塑型,包罗万象,每品皆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故其印佛像,栩栩如生,“千汇万状,茹古涵今,无有涯也”,然其苦心孤诣,贯穿慈悲一念,精彩绝伦……唐晋兄所制之印,承古接今,以北朝之风立足,兼融盛唐气象、近代美学为一体,顺历史之变而合今日之美,道法自然,以刀笔绘制佛心愿,善念所道之处,皆有鬼斧神工,极具魅力与震撼性。

  ▲唐晋佛像篆刻   石云 题跋

  王国伟

  诗人

  无疆唐晋云上心

  篆刻是书法和镌刻结合的制作印章的艺术,自兴于先秦,盛于汉。三千多年来,以制篆书名章为主,虽偶有制肖形印、佛像印的大家,但未有大成者。究其因,古人或以其为书法篆刻之末技,或以其难而不能深入。

  如今唐晋以一己之力,专注于历代石窟造像之精华,临之摩之,刻之造之,煌煌然已逾3000方(枚),所涉遍及名山大作、龛窟摩崖。他将佛界最具艺术传承价值的石窟造像海纳于胸,观照于心,以他对佛教文化精深的修为,将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表现手法圆融灌注,在方寸之间、尺幅之内的印石上,重新创造和呈现出了恢弘的、美轮美奂的极乐世界千姿百态的韵律和真味。

  他在刻石,其实是在度己,也在度人。或许,他还在修行中,但他正走向通达,他已无限澄明。他在红尘,他不忍断舍离。不忍,便是他的慈悲。他将不忍付诸于刀石。不思,无我,莲花灿然盛开。在石屑崩起的微尘中,呈现雍容自在的微意。其实,何尝不是,内心光影的映照,照见五蕴,如丝滑的衣袂拂过,美人的笑靥。

  刀锋过处,玉石微凉。坚硬与刚强,被施予法术,温婉,柔润的面庞,氤氲圣洁的光芒。不言。却如读万卷。

  ▲

  唐晋佛像篆刻   王志刚 题跋

  单平

  平城文化研究学者

  回归自然本性的方式

  用最朴素的石质语言来描绘佛世界的精彩

  用虔诚的恭敬供养每一次对北魏的感知

  梵风东进

  平城为先

  武州山的砂岩剥离出人们理解世界的另一面天

  一千五百年后

  唐晋

  金石之声亦是语言的雕琢

  敲开了回归自然本性的生活方式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文玩核桃晃仁这件事儿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儿

下一篇:《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器物是否忠于唐代天宝年间|长安十二时辰|器物|唐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