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美术报
石交亭
亭额
杭州西泠印社山川雨露图书室之前有一个“石交亭”,是由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叶为铭倡议于1912年构建而成,为西泠印社初创时期建筑之一。亭额为西泠印社第二届理事赖少其所题,寓意“结交金石”之意。
以石相交
与赖少其篆刻艺术相伴随的是其与诸多篆刻名家的金石之交,从其藏品中可窥一斑。在可查的赖少其收藏的161枚篆刻作品中,除14枚古代篆刻作品外,其余均为现当代印人的篆刻作品,包括齐白石、王个簃、陈子奋、方介堪、陈巨来、傅抱石、钱君匋、叶潞渊、唐云、黄养辉、张人希、谢梅奴、任书博,以及韩天衡、熊伯齐、吴子建、王镛、童衍方等,群星璀璨,可谓是新中国篆刻发展史的缩影。
傅抱石,赖少其印(朱文),年代不详,2.1×2.1×4.5cm,边款(拓片释文):少其先生正刊,抱石。
其中有51枚是赖少其的常用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名章,赖少其用的最多的是方介堪和叶潞渊的篆刻作品;二是闲章,用于表达赖少其书画创作思想的,如齐白石的“兴之所至”、张人希的“铁铸江山图画里”、童衍方的“胸中丘壑”等;三是用于表示创作时间和斋号的,如张人希的“赖少其七十归故里”、钱君匋的“一木一石之斋”等。这些篆刻作品常见于赖少其的各类书画作品中,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有画龙点睛之妙。这些藏品是赖少其与篆刻名家惺惺相惜、金石之交的历史见证,弥足珍贵。
韩天衡,万山(朱文鸟虫篆),年代不详,3.5×2.0×4.7cm,边款(拓片释文):天衡刻石。
从部分文献以及篆刻藏品边款所刻记的内容来判断,其藏品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友人赠送,如其收藏的齐白石的一方印“兴之所至”,边款有文“麟庐赠余此印,过合肥转贻老赖,老赖想能赏其妙也。甲辰年五月,唐云记”;二是赖少其嘱托,如“老赖属,潞渊刻”、“七十以后归故乡,少其句。属伯年刻之”、“少其老同志令制,即望指正,一九七六,天衡”等;三是印人主动为赖少其所作,如“少其先生正刊,抱石”、“介勘为少其同志作”、“君匋刻寄少其同志大教”、“潞渊为少其同志刻”、“甲子冬为少其大师刻,人希”等。
方介堪,赖少其印(白文),年代不详,2.9×2.9×4.3cm,边款(拓片释文):堪。
赖少其于1984年在给张人希的信中写到“你为余刻二印,都随余东游西荡,好像老友一般,今又接到二个印花,都很好,十分感(谢)之至。前年游武夷,至今印象极深,故作《武夷》一幅奉上,请雅教。拟请阁下再为余刻二印,朱文‘黄山客’印章、‘赖少其印’,为了便于携带,不宜过重”。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获得五个重要信息,一是藏品的存世状态并非“藏”,而是“随余东游西荡”,这里没有正襟危坐式的膜拜,而是挂在腰间,信手拈来式的体悟。二是赖少其极为欣赏印人的作品;三是其篆刻藏品来源于印人的赠送和自己的“求”。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砚史序》开篇便说:“天下事,爱之挚者,所爱必可致,求之诚者,所求必有成”。这不是单方面的“求”,而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反映赖少其与诸多印人在人品和艺品上是相互认可的,故而一方面勇于求印,一方面乐于赠印;四是赖少其也向印人赠送自己的书画作品,这不是等价交换,而是知己之间的交游往还和艺术互鉴;五是求印的目的是便于携带,随时钤印。寥寥百字足可见赖少其与篆刻名家心心相印的金石之交。
钱君陶,一木一石之斋(白文),年代不详, 4.9×2.0×2.6cm ,边款(拓片释文):少其同志正之,君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