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国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理念谈
静轩(红学专家,吉林省书画院理论研究员)
孙维国是吉林美术界翘楚,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中青年画家中的精英。在经历了多年美协协工作,对各画种技巧的学习和研究之后,近年来又开始专攻中国人物写意画,他以现实生活为基石,以表现西藏生活为重心的美术创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在中国画人物画创作上,他注重画外功,注重理论修养,探索出一条自己应该走的创作之路,寻求到一种能表达个人审美理念的方式,为自己今后的中国画创作确定了方向。
维国的中国画人物画创作,近年来比较集中于对西藏区域性题材的描绘,创作出了一系列反映西藏各层面人民生活的作品。从雪域高原的布达拉官,到牧民村寨,高原特殊的生活形态和宗教特色出现在画家的笔下。这些作品主要以写意方式来表现,注重人物形象的浑朴稚拙、造型用线的流畅生动,对生存环境浓墨重彩的渲染,注重藏民精神状态的再现和宗教特色的体现。总之,一幅幅笔墨淋漓的西藏人生画卷,成为这一时期维国人物画创作的重要成果。以西藏为创作题材的绘画,从前多集中于油画家的采风与创作上,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直到世纪未,中国一批卓有成就的油画家多在西藏题材的挖掘与创作上取得成功。如董希文、潘世勋、陈丹青、陈逸飞、艾轩等,这些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油画的创作。而在中国画创作上,少数画家曾涉猎西藏风情创作,如黄冑的某些作品,叶浅予的速写人物,还有史国良等人西藏题材的中国画创作,都没有油画家作品的成果大、影响深远。
于是,维国将自己的艺术视野投向了西藏风情。这样的选择自有画家个人的理解。他认为,西藏题材不过是一种表现形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通过西藏题材的创作,可以透过西藏人的民族服怖,迫溯中国古代服饰的艺术表现方法,在用线、色彩、构图等方面,做一个对传统绘画的追寻与延续。西藏高原蓝蓝的天空、高入云端的雪山、绿草如菌的草原、自由自在的耗牛,以及勤劳质朴的藏民,形成了天人和一富有浓郁原生态的创作空间。每位到过西藏的画家无不为这样的空间形态而备感激动。这种选择,更多地表现出画家对古代传统绘画艺术精华的崇敬,对中国古代唐宋元三代绘画的青睐与向往。在这种前题下,画家体悟到确立创作思想,应该以儒家的哲学思想为根基,创作出今天符合时代要求的“成教化,助人伦”的现实题材的大制作,而不去表现那些无病呻吟的骄柔造作的小品。
作为长春美协副主席、秘书长,以及吉林省、市书画院特聘画家的孙维国,在他身上时刻有一种责任感与负重感。作为有类似古代画院画家身份的他,时刻都把表现现实生活的重大题材作为自已创作的目标,从古代传统的追寻到西藏风情的创作,他绘画的终极目的仍然是为创作出有震撼力的当代中国画作品而努力。如他创作反映藏族与彭德怀的中国画作品,就是践行这一艺术理念的大作,《情丝》和《彭徳怀在甘南》所反映出当代重要的英雄人物面貌,在题材选择、形象塑造上看,意味着维国入物画具有寻求黄钟大吕的意识,具有浓厚的主旋律色彩。这与他近年来在创作上的哲学和审美迫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维国不断地从传统儒学中汲取营养,提高对传统哲学精神理念精华的吸纳,作为画家应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修炼内功。维国近年在创作的同时,重读“四书五经”的重要章节,练习书法,读画论、阅古典诗文,追寻传统艺术精神的回归,促使他在绘画上有一个明晰的目标。“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在中国画人物画的创作上,始终以“和而不同”做理念,寻求作品至
刚、至正、至大的“中和之美”?可以说,现代画家恢复对传统“中和之美”追求,是中国盛世发展的时代要求。今天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令人瞩目的政治大国、经济大国、文化大国、体育大国、人口大国等等,盛世祥和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需要有大量的文艺作品来表现和歌领盛世,反映出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后的精神需求。如以国家行为组织的中国历史一百个题材的创作工程,就是反映这一盛世需求。因此,“中和之美”必将是画家和更多艺术家在新的世纪而锁定的创作目标。
自“五四”提出“打倒孔家店”以来,儒家“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也随之大大贬值,人们喜欢具有批判性、反抗性,敢于标新立异,属于非正统的“怪”东西,而不喜欢儒家正统的“中和之美”。这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需求,当中国经历了民族民主革命之后,尤其是进入至创建小康社会的世纪之初,国家的强大、社会文化的繁荣,更多的美术作品应该适应建造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更多的创作出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成教化、助人伦”新的美术作品,大题材创作制作精良,气势恢弘、形象感人,小品清新祥和以逸然为美。由于文革后产生的对精神压抑反驳的知青美术、伤痕美术的及模仿西方形形色色理念美术的悄然隐退,许多青年画家的非理性绘画和“狂、丑、怪”为理念的所谓现代派或先锋式作品的日趋衰落,一个新的反映盛世之音的“中和之美”的创作高潮必然到来。
上一篇:王庆森:自然和谐写丹青|画家
下一篇:从民国北京画坛的一次事件 看金城陈师曾画学主张|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