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书画艺术知识   阅读:

  书家的自我面貌的形成是离不开功夫的,而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才能用笔精熟,将章草的发展由质朴推向精美,使书法成为更加纯粹的艺术,人称“草圣”;由陈入隋的书家智永,相传闭居阁楼数十年而不下,潜心书法,有“退笔冢”、“铁门限”的故事,因此苏轼评其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致,反造疏淡”。总之,书家的功夫是书风成熟必不可少的因素。

  资学并进:“天然”与“功夫”的辩证统一及意义

  (一)“天然”与“功夫”的辩证统一

  书法中的“天然”是书家情性、学养的自然流露,是书家独有的禀赋。这种“天然”表现在书法上即书风的革新与创变,它体现了一个书家的创造力和自我意识。另一方面,所谓的“功夫”是书家对书法基本法则的把握。“功夫”是由书法的传统所决定的,也是书法基本体格的表现。倘若一味地追求“天然”而漠视“功夫”,书法则会信笔为体,流于野俗。反之,只是盲目地临仿古人,忽视“天资”,不求创变,书法则会泥古不化,失去自我。因此,“天然”与“功夫”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东晋  王羲之   十七帖拓本  26×456cm  七十帖

东晋  王羲之   十七帖拓本  26×456cm  七十帖

  “天然”与“功夫”的统一才是书家形成自我风貌的关键。董其昌在书法上极为用功。他广采博收,转益多师。如钟繇各帖、王羲之《兰亭》、《官奴》诸帖,虞世南《汝南公主志》、褚遂良、颜真卿、怀素以及苏黄等古代名家法书,无不临仿。其中有些作品他甚至反复摹写,认真取长补短。其81岁时所临的《阁帖》都一丝不苟。不仅如此,他还追求法书真迹的鉴赏,结交书画收藏家,可谓用心良苦。董其昌曾言道:“盖渐修顿证,非一朝夕,假令当时能致之,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所谓“渐修”的过程其实就是书法用功的过程,在这里我们能看到董其昌在书法上的“功夫”。

  “熟后求生”即是天然与功夫的最好注解。正如董其昌所言“字须熟后生”,这里的“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古的过程,即“功夫”,也是“渐修”。这里的“生”则是书家的自我体现,也是由书家的“天资”所决定的,是“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入。”总之,没有“功夫”的“天然”则书法缺乏体格,而失去“天然”的“功夫”则缺少灵秀。“天然”与“功夫”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正如明代项穆《书法雅言》所言:“资学兼长,神融笔畅。”

临王羲之《伏想清和帖》轴   草书

临王羲之《伏想清和帖》轴   草书

  (二)“天然”与“功夫”的学书启示

  元代虞集在《道园学古录》言:“书法甚难。有得力于天资,有得力于学力。天资高而学力到,未有不精奥而神化者也。”确实如此,在书法艺术当中的“天然”表现为一个书家在书法创作上的创造力。这与书家天资禀赋以及自身的修养气度相关,是一种不经雕琢而得以自然流露出。“功夫”则呈现于作品之中的书家对于结体、笔画、章法等技巧的掌握与实践,这种“功夫”是需要书家刻苦锤炼自己的技法,也是书法中“形”的依托。只有将“天然”与“功夫”结合起来,才能使书法作品形神具备。

明  徐渭《墓表赋》 纸本墨笔 163.7x4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徐渭《墓表赋》 纸本墨笔 163.7x4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是一个“尚法”的时代。唐楷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绝后的,不仅出现了很多的唐楷大家,而且出现了一批论述书法技法的书论,如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八决》等等,都对书法的点画和间架结构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样虽然会保障初学者的掌握书法的基本范式,但是对点画结构完美无缺的追求其实是以牺牲书家的“天然”为代价的,用笔的程式化会出现千篇一律的书法作品,这样的作品往往需要书家下极大的“功夫”才能把握。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很多书家泥古不化,书法缺乏生机。在后来的“台阁体”“馆阁体”书风也是如此,书法倘若失去了“天然”的流露则会毫无生机。因此,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尤其是法度严谨的作品时,“功夫”固然重要,但不能失去“天然”。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齐白石早年画的螃蟹什么样?|齐白石

下一篇:那些我们熟悉的唐诗里 铺展了怎样的唐人生活画卷|唐代|唐朝


  相关推荐